1. 首页
  2. 心情笔记

姑娘借光,让人欢喜让人忧

“借光”一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是请人让路或问事时的客气话。但其最初的意义却是真的借光。《战国策·秦策》:

住在江边的姑娘们,有一种习惯,老喜欢大家合出灯油,以便于夜晚聚在一个屋子里做活。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也常常混在她们中间。大家见她不带灯油来,要想把她驱逐出去。穷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油,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为什么要吝啬这一点灯光呢?灯光亮堂堂的满屋子都是,为什么不肯借光给我?这对你们并没有损失,对我却有好处。你们何必逐我出去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故事对那些自私自利、对自己毫无损失却不肯利人的思想进行了讽刺。当然,经过穷姑娘的说理,姑娘们最后还是提高了认识,纠正了错误思想。大家共同贡献灯油,一起享用灯光,实为理之常情。穷姑娘不出灯油,却前来“借光”,大家有权驱逐她。可是,穷姑娘尽管没有投资,但也为这个集体付出了劳动,“借光”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大家理解她,体谅她,容纳她,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闪光点。

但是,笔者近日阅读心灵鸡汤类书籍,发现此例略有改动,却成了负面教材。故事内容为:

从前,在一条江边有几个姑娘,由于家里贫困,都没法自己独自点灯,只好每人凑点油,共在一盏灯下做针线活儿。这中间,有一个姑娘连一点油也买不起,所以每次都不带油。其他人见她总不带油,就渐渐讨厌她,打算要把她撵走。在这情况下,姑娘只好向大家恳求。她诚恳地说:“多我一个并不会影响油灯的光亮,不会因为多一个人油灯就昏暗多少,请允许我借一点光吧!”她说得很实在,大家也就没再撵她。

故事表面上一样,实际上省略了穷姑娘的劳动与付出。尽管结局一样,但穷姑娘的形象却黯然失色,大打折扣。其实,作者是用这样的故事来阐释“哈定悲剧”的。油灯是公共资源,穷姑娘侵占了它,下一步可能会有另外一位姑娘不带灯油,只是“借光”,久而久之,大家都空手来“借光”,最终会落个无灯可点、无光可借。

最初提出公共资源悲剧的哈定给出的例子是这样的: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可能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姑娘借光尽管只是虚构的故事,但实际生活中确有类似的情况,如何评判呢?一方面道德之光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哈定利剑高擎头顶,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其实,少许雨滴的降落是甘霖,是雨露,过量的雨水则是洪涝,是灾害。辩证唯物主义一向强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把握好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2304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