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过年的鞭炮

“ 过年没有鞭炮,如夏季没有知了,让人落寞。 ”

小城贴出了禁放烟花鞭炮的通告。

我的心有一丝触动,因为我们都已习惯生活在昔日那个过年时热闹的氛围中;而且于我,在小时候的故乡,还曾经生产过鞭炮。

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故乡本是大村落,有着热情好客的醇厚民风,也很喜好热闹,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所以过年的时候,故乡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舍昼夜,欲与邻村谁比高之势。故乡人还大多喜欢打打麻将,也是别村所没有的盛况。我认为在那个没有什么精神生活的年代,苦中作乐,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况且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些都是无可厚非。

故乡人并非耽于玩乐,而且也富于进取,并大胆践行。在改革开放肇始之际,就率先搞起乡办企业---组织生产鞭炮的作坊,在当时是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的。人们现在很难想象,在那一种环境下的勇气,如同当我们再看当年的老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时,都难以置信其时社会的伤痕。也就可见乡办企业的不易。

于是延请了外地的师傅,好像是江西烟花之乡来的。置办了相应的设备工具,主要有那种用坚木做成的扯凳,手工将裁好的鞭炮纸卷成一个空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多用红纸、蜡光纸等;还有锋利的切刀,将长的扎好的纸筒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在切好的鞭炮筒子一端用黄泥封住,然后插上鞭引。之后工序还有上硝;以及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敲紧以防引线松动等,而这两部分都是危险性的工作,因而也是核心技术活儿,都是由有经验的师傅操作。最后便是结鞭(辫鞭炮),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由此而来。我们这些孩子们那时做的活儿就是在冬日里插鞭引,大点的则是辫鞭炮。

鞭炮纸大多是收集来的废报纸之类,我记得那时有许多邮政系统的废纸,上面有全国各地的邮票,五颜六色的,是我们孩童时乐此不疲的收集对象,并无意中学习到知识和培养了收藏爱好。

爱好热闹的故乡,因为多了鞭炮作坊,家家都会制作大小鞭炮,可以想象那时的盛况了:每到过年,家家灯火通明,香味飘逸。鞭炮声不绝于耳,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到处是孩子们欢笑声和摇曳的红灯笼,流光溢彩,为佳节谱写了快乐的篇章。自是比往常不知多了多少的鞭炮声,中间夹杂大炮仗的“轰轰”声,过年晚上几乎都是通宵达旦的震耳欲聋的热闹声。似乎整个腊月正月都是延绵不绝的,仿佛世外仙境。

可是热闹的童年一去不返了,故乡随着城镇化建设,也日渐式微,许多的房子都已经人去楼空,甚至坍塌了。那个昔日的鞭炮作坊,也早已没有了踪影。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元日》的诗句,就淋漓尽致描绘了古已有之的过年习俗。据上书的记载,爆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逐渐演变成放鞭炮,并更多的是用作喜庆、祈求吉祥如意人寿年丰寓意。阵阵鞭炮声渲染着过年热闹欢乐的气氛,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这是多么浓浓的年味啊。小城的禁放令,让我们积习千年的习俗的突然断裂。过年没有了鞭炮,仿佛夏季没有了知了,一定会让人有些落寞。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11940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