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曾和平和他的诗

曾和平和他的诗

曾和平,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皖北书画研究院书画师,市作家协会理事,《百姓文化》主编,二级文艺创作员,濉溪县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曾和平自幼喜与笔墨为伍,热爱绘画。20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诗词、国画创作,数十年来,苦苦追求,努力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特别注重大写意手法的研究,并以诗词中的意境,去挥洒勾画,求其神韵,寻其凝重、浑朴、自然的笔墨意趣。八十年代以来创作的诗、画等文艺作品在《安徽日报》、《文摘周刊》、《新安晚报》、《当代诗歌》月刊社、《安徽青年报》、《江淮时报》、《文化周报》、《江苏工人报》、《芒种》月刊社、《艺术界》、《人民前线》报社、南京军区政治部《基层生活》、《淮北日报》等国内多家报刊出版发表。代表作有诗歌《家乡,留下的情思》、《怀念邓小平》、《香港又飘起中国旗》、《呵•落叶》、《村野写景》、《这支风景》、《小花伞》等;国画《雄鹰图》、《大鹏展翅》、《墨竹》、《望春图》、《荷趣图》等。特别是创作的国画《鹰击长空》转登在1999年10月《文摘周刊》上。还多次入选国内举办的画展、画册。有多件(篇)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院以及友人收藏。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艺奖。濉溪人民广播电台曾在1997年文学天地节目里就为他制作了《情的感染、美的享受》文学专题。他创作的《怀念邓小平》、《香港又飘起中国旗》、《村野写景》等三篇诗歌作品,在中国大众文艺学会2008年12月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诗歌征文中获大众文学《百花奖•诗词作品优秀奖》。并选入大众文艺出版社,为庆祝建国60周年出版的《和谐礼赞》(诗文集)一书。介绍了曾和平和他的诗。

《怀念邓小平》

早晨,我轻轻地打开门窗

清晰地看到

——松柏上的露水流淌

这时广播里传来

一声声哀乐

宣告着一位世纪伟人与我们永别

小平 小平

我们敬爱的小平

人民在痛哭

神州在哀思

你的功绩像一座丰碑

你的伟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缅怀伟人

我看到挺进大别山的山道

高高低低

我看到淮海战役的路上

硝烟弥漫

我看到渡江之战宣告了

南京政府的灭亡

我看到进军大西南的

西藏和平解放

我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盛会

是那么辉煌

我也看到新建县的那条小路

弯弯曲曲

您从那里走来、走来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来

以一个老革命家的胆识

力挽狂澜去收拾那个百废待兴的民族

拨乱反正

给我们带来新的思想

在诗歌园地里耕耘了三十多年的曾和平,积淀了丰厚的生活底蕴和熟练的艺术技巧,一首首饱含激情的诗篇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在人生的路途中,深深感悟人间和岁月是孕育诗的土壤,辛勤耕耘是浇灌诗的花蕾,真诚的感情是诗花盛开的春天。与诗同行,他带着无限的希望和深厚的感情,送走了一个心中的春天,又迎来了一个现实中的春天。

是什么时候进入缪斯神殿,曾和平也记不太清楚了。少年的他在春天的原野上徘徊,亲吻那一片片绿色的生命,久久思索着。突然间感悟——到处都是不平静的画面,不平静的色彩,单纯与丰富、虚与实,条条线迹构画出一种神奇,一种遐想,一条七色染遍的理想彼岸,就这样开始采摘诗花了。这时他的诗作是那样稚嫩,感觉热的写热的,感觉凉的写凉的,诗行中跳跃的是完全不加修饰的质朴的情感,热也好,凉也好,但基调都是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理想与追求。

在充满浓厚乡情的春天里,年轻的诗爱者开始寻找那诗的花朵,去采撷那一滴滴诗的甘露了,“晓风多么象动听的琴声/轻轻弹响……/一条明亮亮的小溪/横卧在田野的中央/水中的朦胧/天上的圆/岸边柳枝微微摇晃/今夜好一个美丽的月亮/那悄悄而来的相思/久久酿造着诱惑/那夜色很长很长/ 心与心相聚一起的时候/月夜显得如诗如画”(《月夜》)。那瞬间,诗的涟漪在不断的荡漾,撞击心灵不平静的闪光点,久久难离,留下了斑斑的雨滴,就是这不显眼的“小雨滴”组成曾和平生活的大海,大海的波涛又不断地拍击着他奋飞的思维。祖国和人民是他奋飞的向导,对生活的爱是他奋飞的勇气,他粗犷的性格,敢爱、敢恨,他把对生活的感情淋漓尽致倾注在笔端,在拥挤的诗坛上留下令人注目的成绩。曾和平却非常谦逊“我那吟唱就象零落的片片小叶,但愿作为民间的小曲,在荒野上一荡,随风飘去,无影无踪”。

曾和平,作为淮北一名诗作者1970年以来,他带着对诗歌的爱恋笔耕不辍,一首首诗歌发表在国家、省市报刊上。他的人就和他的诗一样,朴实、缠绵、旷达。三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先后参加安徽大学中文系文学函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写作专业函授班学习。中国着名诗人、南京师范大学吴奔星教授曾对他的诗作写信进行点评,在肯定其诗作的同时指明诗歌创作真谛。他创作古体诗、现代诗近千首,在多家报刊发表二百余篇。其中诗歌作品就有十余篇分别在全国诗会大赛中获奖。

曾和平的诗歌作品得到省内外文学青年的欢迎。随着视野的拓展,阅历的增长,他的诗歌在创作手法、艺术风格上也有了些变化。初期大多是咏物诗。《小花伞》便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的“小花伞落泪了/抛下的雨丝/却牵痴了相思的红豆”表面上写小花伞,其实是在写人,是人在“落泪”、“相思”。因此这株“着彩斑的小蘑菇才能遮住了/隐一片天地/去抚爱那枯萎的家族”。“落泪”也好“相思”也罢,都是诗人自己写的,却要强加给伞,是诗人的无礼,但诗味却正在于此,诗人在“伞”下心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整首诗象一支幽怨的洞箫,轻妙悠扬地诉说着个人的忧伤,苦闷和憧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到了1990年,诗人的诗风有了明显的改变,走出书斋,新鲜、活泼、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充实着诗作,语言也趋向明朗、乐观。我们来看看诗人的《今日风情》:“倾听 啼鸣/展翅的鹰/着心灵彩羽/弹拨十月钟声/那一遍风情/早晨有雨露有阳光/有喧闹有觉醒/首首美丽的歌曲/覆盖了大地上空/多么欢快的世界/嘹亮的号角/迎来又一个黎明/我大胆地睁开眼睛/远处山峦新绿/不再是虚幻的梦境”(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而作)。《村野写景》诗作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发生的变化。“匆匆挎着发白的黄军包/走进你的风景/初夏五月到处是熟悉的乡情/长长的风景延伸了很久很久/高高的杨柳响起一阵阵蝉声/渴望富有的乡亲哟/河水流淌着/你的一片岁月/你的一片真情/苦苦追求那山那水的神韵/寄于心灵的歌声/层层麦浪荡漾夏天的微笑/池池鱼儿羞羞的乐在水中/大棚菜生长着五月的旺季/山坡的果树林/是乡村编织的激情/老黄牛脊背上的黄昏/不再是农村的全部/小四轮噗噗嗵嗵/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乡村风情是沾染黄土的诗句/今日农民不再光着脊梁/他们将科学道理撒遍原野/从此,金色的希望/走出一个个沉甸甸的季节/我在乡村田野中急急前行/在爽凉、广阔田间/尽情地欣赏画卷品尝风景。”

一位文学评论家说,“单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是不够的,必须找出能为相似之处增添点什么的东西,使之具有新颖感。”对于诗,这要增添的东西即是诗的闪光点。诗的闪光点的好处在于“使人停留在一个兴奋点上以获得奇效,使一点连成一条线”。摆脱了小天地的束缚,曾和平的诗作开拓出一个新的空间领域。如《淮北平原》“一张铺展的绿色纸张呵/黄色的牛犁开一片绿色的土地/一声粗犷的喝号/掀起了田野的衣襟。”又如诗作《灯》中,诗人把灯喻作圆月而抒胸中之情,“只有小溪沉睡的瞬间/把她停留在自然的画面。”是灯是月,静中有动,动中贮静,静动结合,恰到好处,给人以回味余地。

诗的美学价值在于具有新颖感的闪光点,这涉及到想象、联想和移情。正如英国经验主义者哈奇生所言:“由于我们有一种奇怪的倾向,欢喜类似,自然中每一事物就被用来代表别的事物,甚至与相关很远的事物,特别是用来代表我们最关心的人性中的情绪和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瑞士思想家阿来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正是因为如此,诗的语言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感受和议论的新天地。

近年来,曾和平成熟了,他的诗和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的更紧密了,改革年代火热的生活,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猛然地激荡着他的心,连续不断地诗兴时时侵袭着他的灵感,雄浑豪放的自由诗,使他找到了最适于宣泄的方式。《神州风》“踏青去 踏青去/一汪汪水田一遍遍青青/低矮的村舍——曾是你的那片风景/春月是踏青的季节/我在寻找……/一代伟人播下的春风/小小的沿海村落/不再娓娓呢喃/一座现代化城向我们展现新容/纵横交错的马路/是那么宽阔/高楼林立耸入云空/是生动的语言/是铿锵有力的韵律/港商 台商 外商/无数的采者青/像一股大潮/挣脱束缚的绳锁/开始描绘那张蓝图/目光不再狭隘/思维不再呆滞/让所有的阳光都照耀/让所有的心扉都敞开/让所有的辉煌都永恒/那里的博采众长/那里的公平竞争/个体乡镇 国有/三资企业的创业者们/在共同创建人类文明/一月的东方风来/像春风吹绿/幅幅壮丽的风景/饥渴时深感水的甘甜/渺茫中方知指点的英明/心系中华/那震撼世界的神州风”(1997年为邓小平南巡而作)。《城市•文明城》诗作歌颂了市民们争创文明城激情。“在喧闹中孕育动人的诗篇/在新世纪里 歌唱春天/城市 城市/一座座高楼是你的符号/色彩在展示绚丽的盛典/两种文明成果一起丰收/这是一种潇洒/这是一种信念”《香港又飘起中国旗》“英女皇的标志/悄然消失在今晨/遍野的紫荆花/孕育了一片清新/漂泊百年的港岛呵/明珠般那么亮丽/祖国没有忘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关天培的率师奋战/多少男儿为国捐躯/百余年的屈辱/百余年的泪水/垂涎三尺的帝国列强/靠着船坚炮利/香港——我们可爱的土地/从此被一纸条约/割占了一个半世纪/一时间英皇室的旗帜/是那么狂飘/一时间英皇室的标志/是那么刺眼/高高的大平山/昂首向世人呼唤/秦汉时……/这里就举起龙的旗帜/旧时的石排湾呵/曾盛产莞香的地方/那位传说中的女强/香姑还在吗/香港,美丽富绕的宝岛/不问你的名字/是从莞香、香姑演变/一条中华血脉之泉/——流淌着清清色彩/回归的梦儿一代 一代/沧桑易改心难改/‘一国两制’擎起/红红的紫荆花区旗/在一夜之间高高地飘起”一首好诗总是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影响几代人。诗象一条魔链,象一种缘份牵你难舍难分。写诗的人是寂寞的,写诗的人是透明的,写诗的想象是超脱的,美与和谐,凄与温暖共存。诗的创作过程是化现实为感情的过程,是化客观为主观的过程,诗离开抒情,只能匍匐在土地上;离开美的抒情,诗也就失去了撼人心灵的美感力量,让我们远望那片风景吧,那里的诗很多很动人。

对于诗人,曾和平是这样想的“当一个诗人的梦,对于我来说,青少年时期没有想过,现在仍然没有想过,但爱诗,爱诗中的情,爱诗中美妙的意境,却若隐若现的不约而来”。曾和平一语道破诗歌的真谛。“诗到底是什么?是山、是水、是树、是一朵花,是茫茫的落雪,还是日夜思念的恋人,但有一点,她是心灵的呼唤,心灵的呐喊!让我们来欣赏曾和平的新作《飘雪的日子》来结束吧。“雪飘的意境很美很美/ 鞭炮声又送走了一岁/ 谁都不能守住岁月呵/ 一岁一岁都堆积成一座山了/ 哪山的一头是青春/ 哪山的一头是暮年/ 雪飘还在重复着意境/ 一代代注释/ 一代代延续/一代又一代享受着雪飘”让我们每一个热爱生活人,都沐浴在雪飘意境中,静静享受着那种快乐,去寻找人间的大美大悟。

(欢迎转发)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13691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