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对坐月下,林子墨:“体检医生说我窦性心跳过缓,可见你的时候,怎么不治而愈了呢?”
这里有最香甜的牛奶和最畅快的雪碧,空气里扑通扑通的气泡,映照的是最清澈的你。
连皓轩拉过林子墨纤细的手指,握在手心。
一到冬天,她的四肢总是寒凉,不带一丝温度。
林妈妈无数次的嫌弃过,林子墨的亲昵靠近取暖。
连皓轩手心的纹理,映衬着林子墨的润柔,略显干燥宽大,像是父亲的包容,总在细节之处给林子墨带来暖意。
林子墨交叉了双腿,惬意地侧卧在阳台秋千架上轻声哼唱:“夏天夏天悄悄过去,黑的只有你~”
随手点开朋友圈小红点,第一条便是岳凯白天里在天门山游玩的海量图片刷屏,配文:台阶这么高,怎么走?
林子墨划了几秒:这厮纯粹来秀恩爱的吧?为了掩盖狂发自拍的空洞,还故作疲累。
不怼不是“林小刀”!
林子墨悠哉悠哉地敲击下评论:听过爬楼梯吗?孤陋寡闻。
另一头,杨茗茗好不容易下山回到了青年旅社,洗漱出来神清气爽,刚刚倚靠床头,就看到了林子墨的日常互呛,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个岳凯呀!跟别人勉强能耀武扬威,真的到了朋友圈中,全是甘拜下风的怂样。
杨茗茗的拆穿,无疑是致命一击:说了别为了发自拍,硬扯什么吧!这下尴尬了,哈哈哈哈!熬夜真的对智商不好,省着点花!
林子墨对着手机屏幕嘿嘿傻笑两声:“有些人,甚至连清明节都不放过秀恩爱,也是没谁了。”
连皓轩轻戳她的额头:“明天海洋馆试营业,早上有个发布会。这个工程,总算接近尾声了。这茬告一段落,我们抽空去旅行?”
林子墨随口应答,并没有往心里去。
连皓轩见她分神,郑重地捏捏她的脸颊:“想去哪玩儿?”
听到这话,林子墨才抬眼:“我都还好。你嘞?”
连皓轩似乎早就做好了打算:“去云南吧!”
林子墨乐了:“事先说好,去放松什么的,我可不带脑子做攻略。”
--------------------------------------------------------------------------------
翌日,连皓轩一袭藏蓝色西装,站在海洋馆外搭建的发布会舞台中央,为这凝聚了无数人力物力的海洋馆作总结介绍:“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无疑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力催化剂。
从宏观视角来说,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当代中国和平的环境,合理的政策,人民精神建设和物质基础的稳步提升,才是推动企业经济体制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水的世界跨越五大洲’是海洋馆的展示主题,馆内有27个大型主题生物展示区,分亚洲、南美洲(亚马逊)、澳洲、非洲、冷水、极地、海水、大洋深处八大展区,展出了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310多个品种、万余条珍稀鱼类及濒临绝种的稀有生物。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
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中,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由于人类的过量捕杀,这次,以前从未上榜的波纹唇鱼一下子排到了濒危物种的第二位。波纹唇鱼俗称苏眉,多年以来,它的鱼唇就一直是不少亚洲人盘中的美味。由于需求剧增,目前这种鱼的价格已经涨到每公斤100美元。巨额的利润吸引人们大量捕捞波纹唇鱼,仅仅几年的时间,波纹唇鱼已经濒临绝种。
另一种首次登上濒危榜前十名的生物是猪鼻龟。猪鼻龟仅产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数量本来就比较稀少。近几年来,这种小龟以其独特的长相成为宠物市场的新宠,也因此招致人们疯狂的捕捞。
除了这些新登榜的濒危物种外,亚洲象、老虎等动物已经在榜上停留了几十年,尽管人们已经采取措施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但却一直收效甚微。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
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
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过低估计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
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从十六世纪开始到处殖民,强占许多海岛,恣意搜掠,破坏岛上生态。海岛与其它陆地隔绝,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现代文明的摧残,许多动物生物因而绝种。
现在,物种灭绝的趋势已漫延全球,现时物种灭绝的重灾区是中南美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东南亚。这些地区都是热带陆地,地球上大部分陆地及淡水生物都成长在这里。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澳州的本土生物受威胁最严重。另外,北太平洋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东印度洋、西南和中西太平洋的海鸟、鲨鱼和海马,都面临绝种威胁。
面对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严重破坏,近30年来,不少沿海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区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濒危珍稀物种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特殊自然景观保护区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区等等。通过海洋保护区能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本来面貌;能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生物资源,能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能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因此保护区的兴起,为人类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范围已缩减到难于维持生存而濒临绝灭或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濒危动物一般具有种群过小、密度过低、分布区小或零散分隔,或在繁·殖、遗传上有某种障碍和缺陷等特征。对于濒危动物的界定与划分,目前世界上也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类相关的定义也仅仅是对物种生存状况的描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同一物种可属于不同的濒危类型。
由于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整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因此,在海洋中,针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措施常常需要不同国家之间展开合作,其所涉及到的主权约束、管辖范围区分、各方利益冲突等问题与陆生濒危动物保护相比,变得更为广泛与复杂。
目前已知的海洋动物约有21万种,预计实际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多万种。在早期的海洋渔业捕捞中,无人会考虑过度捕捞和资源养护问题,海洋捕捞活动得以迅猛发展扩大,终于导致了许多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一些渔场和渔讯逐渐消失,曾经常见的鱼种和海洋动物也不见影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北极斯特拉大海牛,其从1741年被人类发现到1768年完全灭亡仅仅用了26年的时间。
人类对海洋动物的捕杀活动,主要有对经济物种的直接捕捞以及伴随着这些捕捞产生的误捕与兼捕情况。长江鲥鱼、北大西洋鳕鱼、红珊瑚以及一些种类的鲨鱼等,都曾是或者目前仍是重要的经济物种,并一直受到人类的过度开发,成为濒危物种。海豚、海鸟以及海龟等物种则在围网作业、延绳钓等渔业活动中遭到误捕或兼捕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使得一些种类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些物种数量的减少,往往会对其他物种的生存产生影响,例如鳕鱼是海豹的主要觅食目标,其数量的减少也会对海豹数量造成影响,相反,海豹数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鳕鱼的数量,该现象在早期的‘北太平洋海豹保全和养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说明濒危海洋动物的保护管理必须要考虑到其物种间的生态关系。
另外,海洋中顶级捕食者(鲸鱼、鲨鱼种类)数量的急剧减少,将会很容易打破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生物多样性的高低反映着该区域生物对抗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代表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因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必然遭到严重削弱,物种灭绝速度加剧,最终导致海洋荒漠的产生。
对于濒危物种的划分,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濒危物种等级体系,即灭绝、野生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等6个等级。根据IUCN濒危物种名录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的内容,当前濒危海洋动物主要包括:海鸟或生活环境与海洋密切相关的鸟类,例如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粉嘴鲣鸟(Papasula abbotti)、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等;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哺乳类,例如所有的鲸目种类,食肉目中的海豹、海狗、海象种类,以及海牛目中的儒艮(Dugong dugon)等;海洋爬行类,例如海龟科所有种(Cheloniidae spp.)、部分湾鳄等;与海洋相关或生活史中一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的鱼类,例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部分板鳃亚纲物种(一些鲨鱼、鳐类)、矛尾鱼、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等;生活在海洋中的一些无脊椎动物,例如鹦鹉螺、部分珊瑚虫等。
除了国际上管理组织和科学机构公认的濒危海洋动物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内部认为需要进行保护,以防止其被过度开发维护其管辖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稳定的海洋物种,也可划定为濒危海洋动物。
海洋馆除了展出世界上有特色的淡水及海洋生物外,也将让观众观赏到一些目前在中国已濒临绝种的稀有水生生物。由此,特设中国展区,对长江流域水生物、生态及中国已濒临绝种的稀有水生物进行主题展示。
水族馆中还有5条堪称世界之最的海底隧道,总长达183米。特有的自动步行海底隧道、180度和270度的全方位景观视窗,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游客们在惊叹海洋生物曼妙身影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呼吁公众保护生态文明,共同爱惜与我们同生共存的所有生灵。”
明明是冗长而枯燥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经过连皓轩的讲解,反而燃起了众人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接下去是一大段,政治书上才会出现的晦涩难懂的辞藻,乍一听还不太明白,细究起来不是很懂,但也许是说的人不同,大多数人依旧打起精神,仰头望向台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的和谐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在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xiao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邓·xiao·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继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顶住了来自国内保守派的进攻,成功地将改革开放,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基石之一,并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入世界经济中,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从1978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民营经济产值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国有经济,成了中国经济增重的重要拉动力量。引进外资,同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为全世界吸引外资金额最多的国家(港、澳、台资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资)。
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变化,人民观点逐渐多元化,‘网络民意’的现象大量出现,绝大部分中国人民更偏爱于和平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而不愿意对意识形态,政党政治做太多评论。在言论自由方面,除了涉及煽动推翻国家政权,破坏社会稳定,泄露国家机密,挑拨民族·矛盾,传播分裂国家,宣传邪·教、封建迷信等言论仍然遭到禁止以外,其他均已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持续可再生资源。据统计,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8.98%速度递增。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通过天然作用再生更新,从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可更新资源。如植物、微生物、可降解塑料袋、水资源、地热资源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为经济发展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军事资源潜力也很大。
一旦某种物种的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了,从而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壤属半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能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的更新。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和释放。可再生的意思不只是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我们要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更需要产生保护资源的意识!
可再生资源只有在我们控制了量的情况下,权衡了开采量及该资源的再形成速率的条件下,使我们的开发利用速率小于其速率,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实都是太阳能的储存。可再生的意思并非只是可以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人们要把能源利用方向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延缓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以及资源逐渐匮乏的趋势。'可燃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在生活上的能源危机、至少给人们心里带去了一点安慰。可燃冰是20世纪发现的新能源,其数量可观。此能源无害无污染,颜色外黑内白,我们坚信,随着时代进步,人类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被我们发现和利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依然没有触底的时候,国际油价重新上扬,使得能源安全问题和新能源革命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美国奥8马政府在上任第一周即推出旨在摆脱石油依赖、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新能源战略。具体政策包括未来10年投资152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创造500万个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到2012年确保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资源,到2025年该比例达到25%,到2017年使100万辆美国产混合燃料车上路。
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一样刻不容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
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此,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应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我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住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成功召开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
首先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这里追求的只是产品,但加入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封闭循环技术系统即节约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在对生物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是'养鸡生蛋'而不应该是'杀鸡取蛋'。
其次是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为此,第一,我们应当重视社会能量转换的相对效率,并使它成为评价经济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经济学应当依据净能量消耗来测定生产过程的效率,把利润同能量消耗联系起来。第二,应该把自然价值纳入经济价值之中,形成一种从经济到生态价值的统一体。在这里,资源的天然价值,应当作为重要参考数打入产品的成本。资源价值应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随着某些资源的减少,资源的天然价值就会越高,使用这些资源制造的产品的价格也就应当越高。这种经济机制能够抑制对有限资源的浪费。第三,应当建立一种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机制。我们应当看到清洁、美丽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本身就具有一种环境价值。为此,应当把破坏环境的活动看成产生负价值的活动而予以经济上的惩罚。例如,汽车的成本中不仅应当包括资源的自然价值、原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应当包括汽车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的负价值和汽车在消费中对环境污染(如它排放的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在消费中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等负价值打入汽车的成本当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这样,就会对损害环境的经济行为形成一种抑制效应。
最后是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传统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非生态的消费方式。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生产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品,通过广告宣传造成不断变化的消费时尚,诱使消费者接受。大量地生产要求大量消费,因此,挥霍浪费型的非生态化生产造成了一种挥霍浪费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所追求的不是朴素而是华美,不是实质而是形式,不是厚重而是轻薄,不是内在而是外表。这种消费方式的反生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追求一种所谓用毕即弃的消费方式。大量一次性用品的出现,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
总之,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非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和发展模式上有一个革命性变革。当然,在全球经济趋向于一体化的今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当代人类面临的困难是全球性的,因此,只有通过全人类的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现代生活给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的选择权也更多。扔东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电影《太空旅客》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在地球上有一样东西坏了,人们不是想着修理它,而是换掉它。 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处理问题的通病。 我希望,通过海洋馆的建成落地,唤起各位对生态的重视。教育,从榜样做起!生活,从细节做起!”
林子墨勾起嘴角:有些人,一开始遇见的时候就惊为天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风度翩翩?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swx/show/8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