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文执就是这样。读了初中后,文执渐渐萌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她知道了自己在这个家里不被待见,除了母亲,没人心疼她。
她的话越来越少,干的活也越来越重。初中的学业相对来说繁重了些,虽然文执依旧需要干很多的活,但她的成绩从没落下。
母亲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高兴,但也知道,女儿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她从不和弟弟争抢什么,也许是从小被惯坏了,年幼的孩子从不知道体谅自己的姐姐,弟弟一犯错原因全都会归结在文执身上。
父亲责骂她,她一言不发也不反驳。奶奶更是恶语相向,她依然什么也不说,她习惯了,慢慢习惯了自己出生在了这样一个家庭。
心里的一丝宽慰只有在学校才能得到,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因为她一直埋头苦学,不多话只是学习。她的成绩很好,一直都是。
虽然家里人对她不好,但她并不恨什么,也不曾抱怨过什么,这也许就是她的命运,她这般想着。
初中的生活和小学如出一辙,干的活更重了,心里的想法也更多了。
渐渐的她喜欢上了读书,文执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她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读书是她唯一的出路。
即便这样,依然还有人想摧毁她这仅剩的希望。
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坚持不让她继续读了,爷爷奶奶也在一旁说着,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
母亲的坚持没用,学校的老师来了家里几次也全都无功而返。
只是她已不再是那个小孩子了,心里读书的愿望越发强烈,父亲不给她帮助,她就靠自己的双手。
初中毕业那个暑假,她没留在家里,她自己给自己攒学费,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了,但她只是个不多大的小女孩,所以给的工资并不高。
初中班主任心疼这个小姑娘,老师的求学之路也不平坦,一路坎坷才走到今天,所以愈发体谅这个小姑娘的难处,她给了文执帮助,而这一帮助就是七年,从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
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家里没给她任何的帮助,她靠着自己和班主任的帮助一路走了过来。
可即便如此家里人依然不高兴,只因为她不能帮家里人挣钱了,母亲为她感到高兴却也心疼她的难处。
高中她住校,每学期回家的次数很少,有时间她都是在打工或者是在努力学习,高中不比初中,学业繁重但她的成绩依然没有落下。
每次回家也只是为了看看母亲,其他人的冷嘲热讽她视而不见,姥姥姥爷她也会去看看,只是能看他们的时间很少。
高中的劳累是在身体上,在精神上她很快乐,因为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其实一直到那时她都没明确她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读书可以让她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所以她在一直努力的读书,什么也不去想。
三年的努力,文执考上了大学。她的高考成绩很优秀,只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选择去了一所名气还行的师范大学。
她想好了,她想做个老师,就像自己的初中班主任那样,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自己是受了老师恩惠的,所以她也想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母亲哭了,自己的孩子终于有了出路,她很开心。村里的人都在夸赞她,但家里只有母亲为她高兴。
她第一次生出不解,为什么她已经付出如此之多依然得不到家里人的认可。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即过,因为她知道,她只是个女孩。她也不需要其他人的认可,有母亲的认可就够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时间跑去告诉了自己的班主任。可惜老师没能看到,老师因病去世了,她哭的很伤心,那也是那么多年里她第一次哭。
老师的家里人知道老师一直在资助这个小姑娘,所以看到小姑娘哭成这样,他们也难过。
文执把通知书复印了一份揣在了死去班主任的衣服里,因为她想让自己的老师和自己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不仅仅是她努力换来的,没有老师的帮助她不可能做到。
后来的每年,她都会去老师的坟前上柱香,一直到现在,从没断过。老师的家人也遵照她的遗愿,依然在资助文执,一直到大学毕业。
再后来,她就上了大学,九月农忙,没人陪她,她一个人带着微薄的行李做了两天的车才到学校。
那是她第一次离家,第一次见识大城市,外面的世界很不一样,她知道,但那时候她才知道是如此的不一样。
她庆幸自己有这样走出来的机会,也庆幸自己一直以来的选择,坚持没有错,大好的世界还在等待着她。
大学的生活时间相对没那么匆忙了,她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大学生活。
三个室友们对她很好,跟周围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她喜欢上了那样的生活,没有劳累也没有冷嘲热讽,周围的人都很温和。
但她没有沉浸其中,她还是趁着空闲时间工作,做家教、发传单她做过很多份工作,相比于之前,这样的工作已经十分轻松了。
她喜欢做家教,教小朋友学习她很喜欢,家长们对她也很好,工资也很高。
兼职她也被骗过,没什么大的损失,只是给人干了活没拿到工资。
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我听得出文执语气里那种越发轻松的意味,一切在变好,如她所愿。
大二那年暑假,家里出事了。
父亲和弟弟出了车祸,没抢救过来,去世了。她赶回家的时候父亲和弟弟已经火化了,对于父亲她没什么感情。虽然弟弟也一直对他不好,但作为姐姐,对于弟弟的死她还是很伤心。
得到了一笔赔偿款,爷爷奶奶哭喊着要,打算一分都不给母亲和她,后来经过协调一人一半。
后来母亲搬离了村子,在镇上重新安了家。
家里突逢骤变,受打击最大的还是母亲。从那时开始母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她在外地读书,不能一直陪在母亲身边,所以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常回来看看她,对于母亲她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多的亏欠。
再后来的生活又回归了常态,父亲弟弟的去世对她还是有着不小的冲击的,只是她在努力的让自己平复,不让这些影响她。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swx/show/8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