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杂文随笔

如果有来生,我要成为一个乐感至精髓的人

如果有来生,我想重新活一回,做一个有乐感的人。不再是个五音不全,唱不出一首完整曲子的音乐白痴。七十年代的家庭,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就是家里的四大件了,收音机如同家里的重要成员,所有的信息与娱乐就是收听广播,广播里的内容全国都是一样的固定栏目:《全国报纸摘要》、《每周一歌》、地方新闻、样板戏、《长篇小说联续广播》等。我的印象中《长篇小说联续广播》节目是全家晚饭后的重头戏,每天要准时地等在收音机旁,盼着节目的开始,这是我们全家当时最大的娱乐活动了,也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那种温馨的画面多年伴随着我的回忆常常浮现在眼前。样板戏作为时代的产物,是1976年前的广播中的主要文艺节目,主要播放的是《沙家浜》、《红灯记》、《威虎山》、《林海雪原》、《杜鹃山》、《渔港》等。我五六岁的年纪时,家里来了客人时,就会自告奋勇地为大家表演一段《红灯记》里的一个经典片段李铁梅的《我家有个表叔》,唱的过程中还把自己尚未及腰的辫子抓在胸前,有模有样地用力摇摇。

时光飞逝,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在《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声中度过了小学,改革开放之初正逢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很多伤痕文学被演绎成了电影,进而诞生很多流行歌曲《心中的玫瑰》、《绒花》、《泉水叮咚》、《洪湖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红珊瑚》等等,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食粮也日渐丰富起来,同学中流传着手抄版的带有简谱的流行歌曲,渐渐被印刷版的音乐手册所替代,那时的我走路都是哼着小调、扭着屁股的姿态,也是那时才发现自己五音不全,哼起歌来总是跑调,真实奇葩,我儿时的音乐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了。

出于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儿子六岁时,带着玩琴的想法把儿子送进了琴行。自此,儿子开启了琴童的生涯,同时也失去了本该游戏的童年,每天晚上练习两小时钢琴,期间有过厌学、有过哭闹、有过反抗,甚至说要报110,围绕着学琴家里也曾出现过矛盾,直到获得了儿童组钢琴一等奖的证书,那份沉甸甸的证书,让儿子获得了成就感,才逐渐喜欢了钢琴。

通过学习乐理,逐渐增进了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了解,音乐测试中,儿子凭借听力,可以同时辨别三种以上音符。只要有音乐,儿子就是一个安静的宅男,音乐逐渐成为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关音乐的话题经常是父子间说不尽的主题,《猎鹿人》、《琵琶语》、《天空之城》、《孤独的牧羊人》这是我能说出名字的,还有很多我说不出的交响乐、奏鸣曲,音乐犹如清流潺潺流入心田,跳跃的音符牵引着血液里的神经,随着旋律的起伏,四肢的毛孔会竖起(俗称:鸡皮疙瘩)。我很新奇,对音乐的理解是怎样的感受,可以让人有如此的生理反应,对音乐的领悟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如果把音乐对人的感知力的召唤分为入耳、入心、入精髓三种境界,那我只是入耳听到,完全不能理解音乐中的的魅力,无法体会音乐带来的享受和愉悦。

如果有来生,我要成为一个乐感至精髓的人。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zwsb/show/10608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