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曾经的千里寄情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说的是书信是表情的,现今的人们已经很少用书信,频繁来往的多是微信了。

前几天,哥来我家,因为侄女儿考上了大学,希望我能在填志愿方面帮助参谋参谋。谈话间,哥说起他有天整理箱柜,在箱底翻出一张有些泛黄的信,是我大学期间写回家的,他觉得很是庆幸还有保存。而我是一脸的讶然,因为毕业近20年了,我几乎忘记了曾经写过信这回事,更是对信的内容无法揣测。

看来人是会渐渐地忘掉一些事的,不管当初这些事或许在那时看来便是眼前的一切。对于信的内容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我的印象中确实在那个年代写过几封的,大多是离家到学校报平安之类。因为整个村里没有几户有电话,而你要打个电话,就得劳烦有电话之家去帮你喊人,而我需要在电话亭旁默默地计算着亲属的到来与否,趁着电话亭无人可以再次拨通,如果有人在用则只能心焦如焚地等待着。那时与家里的沟通,写信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哥一边说着话,一边从袋中抽出一张纸来,就是那信了。入得手来,只见那信折了边,泛了黄,墨汁淡了印,而字还是能清晰地读出的。信是由专门的信纸写的,很简短,字体也有些不成熟,句子略有不通畅,但是大体意思是能让人读懂的。

信抬头是向哥问好,因为家里父母识字不多。我依稀记得第一封信我向爸爸妈及所有亲属问好。这是第几封已经无法考证了,所幸我也不是名人。问好之后,头一句说:“信和钱均已收到,想不到你这么及时”,这时记忆深处几乎都忘记藏于何处的东西一下子如被磁铁吸附,倾囊而出。那时寄钱及写信均需到邮局办理,但运送方式不同,因此到达时间往往不同。我隐约的记得曾经的大学期间,有那么几次,口袋中只剩几十元,而汇款未至的窘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信与钱及时寄到,已解了燃眉之急。然而又有括号注明刚好10月10号收到,估计那时是对差点断粮已经心有微词了!接着是向父母,妹妹问好。

第二段是讲了一个堂弟落榜要重读的事,有些鼓励与祝福,其实他本人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多半是说给家里人听,怕他们瞧低了人家,讲出一些不顺耳的话来。而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总要讲出一些境界比她们高的话吧。

第三段以聊天的语气,说十一出去游玩了,是为寄回家的照片做说明的了。具体寄了怎样的照片也无从考证了。真要考证一番,大概那年在嘉兴实习,就是1996年10月1日了,仿佛记得那年十一去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否是画舫上的留影无法确认,估计照片不乍地,不然怎么没有珍藏了呢?

第四段讲了当时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心理。其实我现在想来,那时还是很认真的,老师带的也认真,基本上是她们做到哪就要求我们跟着到哪,完全不是现在“你不愿学,我无意教;你不想教,我无暇学”的境地了。

最后,结尾是经典的结束语:这次谈到这里,下次再谈!对于下次是否再谈我是一点印象也无,或许谈了吧又或许没有,如果不久的将来,哥又翻出片言只语来,又得我好好回忆一番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飞驰,书信已隐然被投进历史的车轮里,很少再有人去提起。

然而在我们这个微信漫天飞舞的时代里,将来是否能拥有享受书信的记忆?是否还有对我们曾经亲手所写字痕的抿嘴而喜?

“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恰好地描述我现在的欣喜心态,然而我发过的微信重新去看的真的不多,不知道考上大学的侄女以后会有这种情感么?

那信的来去间,心儿也随着飞!

评分:9.4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22446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