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情感美文

那江 那鱼 那人

我的童年是在图们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上度过的。镇子很小,只一条街,从这头能看见那头。不过,在镇子的北边,有一家几千人的工厂,那里有一座小山,山下是工厂,山上是一栋栋连成片的家属房。小山在临近图们江的一侧,有一处陡峭的石壁,石壁下面修一条铁路,隔着铁路便是江堤。

工厂在图们江上筑了一座大坝,这使得一路奔波的图们江平缓下来,江面也宽阔了许多。江水缓缓的向坝上的几个排泄口流去。到了排泄口却失了耐性,突然便狂暴起来,疾速的朝坝下冲撞下去,水声,风声汇成一股让人震撼的咆哮声……

这便是我记忆中童年时的图们江,坝上波光粼粼,坝下涛声阵阵。

每年春天,惊蛰前后,镇子上刮春风了。先是缓缓地,柔柔的,悄悄的便荡漾起来,欢快起来——当你终于意识到春风刮起来的时候,那风已经奔腾起来,喧嚣起来,铺天盖地的搅动着小镇上的一切。风声中,草青了,树绿了,图们江苏醒了。它喘息着,呐喊着,在冰面上挣开了一道道的裂隙——终于,有一天,冰层彻底的炸裂了,一江的冰块松动了。

跑冰排了——整个镇子都嚷动了。不多功夫,小山的石壁上面,和石壁下面的江堤上便站满了人。此时的图们江正经受着剧烈的阵痛,一块块崩裂的冰排拥挤着,碰撞着,像一群奔跑前行的怪兽,挣扎着,吼叫着,从岸边,从上游朝江中流聚拢,再随着激流朝坝上拥去。在轰然作响的碰撞声中,不时地溅起一团团的水雾,弥漫在江面上。因为要冲破下游石坝的阻挡,小镇上跑冰排便别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场面——大块的冰排在已经苏醒了的图们江的怂恿下,朝着石坝冲撞过去。前面的冰排被挡住了,后面的冰排依然不依不饶的涌上去,冰排越积越多,越垒越高——大坝似乎再难承受这不断的冲击和重压,观潮的人群躁动了,有人尖叫起来。

这时,那由冰排叠加而不断垒高的冰山终于坍塌下来,随着轰然的响声,落到了坝下。溅起的水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待水雾散去,那些落下的冰排早已随着急流远去了。然而,坝上的冰排并不气馁,它们源源不断的重新聚拢,前赴后继的朝石坝发起了新的一轮冲击。人们重又绷紧了神经。随着不断垒高的冰排再次被冲到坝下,人们再次欢呼起来。渐渐地,江水显露出来,江面越来越宽,两岸再见不到崩裂的冰排,只上游还有冰排断续的飘下来。西坠的太阳又红又大,将一江春水染成了桔红色。

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终于来了。随着惊蛰的雷声,细细的雨丝落下来,大地一片春意盎然。这时节,图们江里会有一种鱼,成群的逆流而上,寻找产卵之地。那鱼红头,红尾,红鳞,红翅,只脊背呈黑色,十分惹眼。在晴朗的午后,西斜的阳光照着波光粼粼的图们江,坝上,坝下时而能见到突然跃起的红鱼,披一身霞光,在空中打个旋,潇洒的落下去。引得人们齐呼:走紅鱼了!

在我的记忆中,红鱼群总是每天下午才聚到坝下,这也许是因为遇到了那条石坝的阻隔,亦或是因为长途迁徙十分辛苦,鱼儿也需要休息一下吧。坝下的红鱼越聚越多了,已经能听见鱼儿唧唧的叫声,看得见翻滚的浪花中一条条红色的身影。重新积蓄了力量的鱼群,向着坝上开始冲刺了。它们跳跃着,贴着水皮疾速的朝坝上的排泄口冲击,在飞流直下的激流中腾挪,跳跃。跌下来,再跃上去,一次比一次勇猛,一次比一次顽强。西斜的阳光照着,看得见成群的红鱼在排泄口湍急的激流中高高跃起,落下时,鱼尾只在水流上一击,便重又弹跳起来,这样三蹿两跳的竟然跃到了坝上。

越接近傍晚,排泄口下聚集的红鱼越多起来,像一个个争抢着一试身手的运动员,争先恐后的随着激流翻滚,腾跃——场面煞是好看。每当这时,坝下常会聚许多人,随着鱼群一次次的冲刺,喝彩声不断。终于,太阳落山了,坝下的鱼群刹时不见了踪迹。人们轰然一声朝坝上跑去,争抢那些误落在坝上的鱼儿。

图们江走红鱼实在是难得一见的景致,这么多年,我只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见到过成群的红色的鱼,这便勾起我对故乡,对图们江的记忆。然而,细看那些鱼儿,又让我失望了。那是些观赏鱼,都乖乖的呈现着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比较我记忆里的红鱼,少了一份灵性,少了一份洒脱。

不知什么时候,坝下岸边上钓竿排起了一溜长阵。钓红鱼的竿都很讲究,竿要长,且粗壮。坠儿要重,要在激流中稳得住。不装浮漂,只在竿头上装个铃铛,鱼儿上钩,铃铛喤喤的响,钓鱼人手中的竿并不扬起,随着鱼儿在水中的力,缓缓地向岸边游弋,当见到上钩的红鱼时,手中的槽捞子迅速的向水中一兜,一条斤把重的红鱼便钓了上来。钓鱼的场面总能吸引许多人,加上看红鱼跃坝的人,坝上,坝下人声喧哗,江流阵阵,鱼影翱翔,一派热闹。

我那时正读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总要跑到坝上去,不为钓鱼,只为看鱼。我们那栋房子的人家都不钓鱼,却有鱼吃。因为有邻居老于头。老于头新近才退休,他年轻时喜欢钓鱼,后来改用网,捕的鱼多了,便分给邻居们。我们到江边去,为了看热闹,也是为了帮助老于头抬鱼。

老于头来到坝下,并不急着撒网,先点起一颗烟。沿着岸边走,和那些垂钓的人搭话,眼睛却在瞟着水面,他是在选下网的水域。在太阳快要落山时,他手中的网抛撤成了个圆弧状,朝水中落下去了。我们见了便跑过去,跑到跟前时,老于头已经开始收网了。水中不时的有浪花溅起来,那是有鱼儿被网住了。渔网拽上来时,我们便帮着择鱼。

一网一般总能捕到两三条或三四条红鱼,也有落空的时候,网里只有几条小鱼,都被老于头放生了。不过,因为红鱼个头大,用不太久,桶快装满了。我们朝老于头喊:“水桶要满了——”他笑眯眯的不答话,手中的大网又撒了下去。不过,这一次他却变了脸色,表情凝重起来,手中收网的速度也慢下来,缓缓地,轻轻的,像是在呵护着什么。我们凑过去,老于头不吭声,也不理我们,注意力全集中在渐渐收拢的网上,眼见着那网慢慢的出了水面,猛然间,网中一条鱼蹦起来,夕阳下看的亲切,那鱼好大呀!

老于头不再犹豫,将网纲交给我,吩咐道:“拽住,不许松手!”我点头,庄严的接过网纲,在腕上缠了两圈。老于头“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朝还沉在水里的大半截渔网趟过去。不大工夫,江水已经没了膝盖,这时,网中的鱼许是受了惊吓,再窜动起来,只是摆脱不了大网的束缚。老于头瞄个机会,俯下身,猛然间,连鱼带网一起抱了起来。我悬着的心放下来,紧着收网。岸边几个瞧热闹的人都叫起来:“好!好!好大的鱼!”

那鱼被老于头抱上岸来,兀自蹦跳不已。夕阳晃着,一身红色的鱼鳞,煞是动人。老于头浑身都湿了,气喘吁吁的,却很兴奋,对围观的人说:“这家伙,在水里好大的劲,抱着像摔跤——”岸上的人都笑了。

最后一抹夕阳在江面上跳了一下便消失了,我和伙伴抬了那条大鱼,老于头用一截木棒当扁担,挑了网和大半桶鱼,回家了。

老于头捕了条大鱼,惹许多人来瞧稀罕。这时,老于头便有些得意忘形,他一边吩咐我们几个伙伴往各个街坊邻居家送鱼,一边得意的对围观的人说:“我就瞧着那片水里有鱼,都说红鱼好动,喜急流,可它们逆流跳坝,也需要体力,几次跳不过去,也要有个休息的地场——”“那你是找到红鱼的休息室了——”邻居们打趣他。老于头吸口烟,笑着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又吹起来了——这老鬼——”说话的人也跟着笑。这时,凑过一个人,却是我们学校的教务主任。个子不高,精瘦,戴个眼镜,一脸书生气。他端详着那条大鱼,搓着手说:“这怎么是吹吗?这是事实吗——”一口南蛮子腔,惹得大家都笑。

不大工夫,鱼送完了。只教务主任没有分到鱼,老于头便和主任分那条大鱼。老于头要鱼头部分,给主任鱼尾部分,主任不同意,嚷着说:“不成,不成,我还是要鱼头的,俗话说:宁吃鱼头一两,不吃鱼肉一斤,鱼头有滋味的——”老于头有些恼,“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是事多,哪儿来的那么多俗话——”可主任还是坚持着。其实大家都明白,主任是不忍给老于头留下个鱼头。争执的结果是两家共吃一条鱼,由主任拿回去做。主任拎着那条鱼,一边往回走,一边笑眯眯的回头对老于头说:“瞧好了,俺做水煮鱼可是拿手的啦——”

天光一刻一刻暗淡下来,早升在空中的一轮弯月明亮起来。平日里,我们那栋房子吃晚饭时就喜欢将饭桌摆出来,今天有鱼,大家便将桌子朝老于头家门前凑过来。一时间,饭桌摆了一长溜,桌上的鱼有炖的,有煎的,还有清蒸的——-大家都拿出看家的本事,将那鱼整治得各具特色,摆在一起,像个鱼宴。老于头笑着客气:“我今天没动手,算是白吃了——”邻居们都乱纷纷的坐下来,其中有人说:“哪儿是您白吃了,是我们白吃了——”主任刚好端着一盆做好的鱼走过来,将盆子放桌上,接着话茬说:“咱们都白吃了,俗话说:白吃谁不吃,不吃白不吃的啦——”逗得大家都笑。主任掀开扣在盆子上的盖子,将一把汤匙拿给老于头,得意的说:“尝尝我的手艺,正宗的四川水煮鱼——”老于头舀了一勺汤,品了品,脱口说道:“好!好!有滋味——”主任觉得脸上有了光彩,拿起筷子点着鱼头说:“您老再尝尝这鱼头,俗话说:宁吃鱼头一两,不吃鱼肉一斤——”老于头笑了,说:“又来了不是,哪儿来的那么多的俗话,来,大家一起吃——”老于头招呼着大家。这时有人拿了酒来,大人们有用碗的,用杯子的,也有用搪瓷缸子的,倒了,喝起来。

我们小孩子贪嘴,早吃起来,很快便吃饱了。跑一旁去嬉闹。女人们饭后也都回各自家中忙活去了。只有男人们,喝了酒,没完没了,海阔天空的。那时候,国家正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又爆炸了原子弹,大家都觉得日子有了盼头,议论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个慷慨激昂的。

夜色渐浓了,有蚊子在头上飞。有人便去街边上拔了苦艾草,点起来熏蚊子,一时间,门前烟雾缭绕的,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苦香苦香的味道。这给我们这些孩子增了情趣,我们围着两堆篝火追逐,一个个跑得满头汗,渐渐地疲累上来,便都偎在自家大人身旁,似懂非懂的听他们议论。(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10896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