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学习古文不毕业

我在广州市老干大学古文欣赏班“读书”四年多了,还在继续读,无毕业一说。回顾这几年的学习,可谓“收获多矣”。

在此之前,我的古文知识以及连带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不知道“春秋”、“战国”具体指什么,挂在嘴边的“之”、“乎”、“者”、“也”各有哪些用法不甚了了,更不消说 “倾间居”、“烦执事”这类古汉语了。记得第一次看《古文观止》中的《齐桓下拜受胙》一文,从标题到全文,“不知所云”。

萌发学习古文的念头,缘于《百家讲坛》的诱惑。

数年前,该栏目开播的《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秦始皇》等特别吸引我,有了想学的心思,于是买了本《古文观止》,对照文后的注解和译文,翻过来翻过去的慢慢看,不但费时费力,且只能弄个一知半解,又于是打听何处可学。经验告诉我,听老师讲课与之自学相比,要轻松得多、效果好得多,哪怕老师讲的和注解、译文完全一样。有幸市老干大学提供了这个机会。与此同时,《百家讲坛》连续播放着不同的历史题材,从西周至清末,各个朝代都有老师讲解,我基本上一期不落,这些对于学习古文无疑是莫大的帮助。

老干大古文班当时的授课老师是华师大的退休教师魏达纯教授。针对老人记忆差的特点,他自编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为我们开启学习古文的大门。从民国文讲到先秦诗,架轻就熟,侃侃而谈。两年之后,魏老师受学校返聘,由李荣强教授接任,以《古文观止》为主要教材。李老师不会电脑,每堂课都备有几大页讲稿,重要之处即时板书,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尾尾道来。

又是一个两年,李老师赴美探亲,教学告一段落。为此,他特地于上学期末选讲了屈原的《离骚》、《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这些诗赋如果不听讲解、不看注释,完全不懂。李老师尽管是古汉语的老教授,也是费了好大劲才把它们讲完,累得不行。

魏、李二位老师为我们讲授古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古文阅读水平,让我们受益终身,老学生们至今念念不忘。

在这四年中,我从古文盲起步,慢慢积攒,进步不小。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自感越学越有味,越学兴趣越浓。

两位老师所教的好些篇课文,例如韩愈的《祭鳄鱼文》、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刘基的《卖柑者言》,十分有趣。细读起来让人感到文里所描写的就是眼前的人、眼前的事、眼前的自己,别有滋味。

这里我忍不住要将初看《梓人传》时的感觉变化写出来,不管是不是多余。前面部分不过是认真看而已,并无特别。但到“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时,不禁哑然失笑:这人是骗子!否则哪有木工自己的床腿没了,胡乱地垫着,等找别的木工来修?接下“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没想到作者也如此感觉和怀疑。

巧妙的是文章从这里来了个大转折,越看越惊讶,越看越觉得这都料匠非常地了不起,我们错怪他了。随之,他的形象立即高大起来,用现在的称乎应该是集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多部门为一身的总工程师、现场总指挥,难得的全才!难怪当朝重臣、大文豪柳宗元先生不惜笔墨为其作传,并在文后发表这样的感言:“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将此引申到“类于相”的高度。

我曾经以稍带责备的口吻问一位嗜酒如命的晚辈,那酒什么好味值得一醉方休?他这样回答:“没法用文字或语言来形容。只能比喻为如同您学古文,就那味道。”我学古文的味道啥样?不知道以上可不可以作为注解。

四年中,二位老师还为我们讲授了班固《苏武传》、司马迁《报任安书》等大手笔的文章,学这类长篇的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前篇为魏老师所讲。《苏武放羊》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不知其所以然。老师讲解的当时,感觉明白了。过了些时候,我再次阅读,试图理清苏武在匈奴十九年中的生活轨迹、各人物之间的关系。读过几篇之后,主要情节基本理顺,遗憾的是其中几句总是弄不懂:“南越杀汉使者,屠为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心有不甘。怎么办呢?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问魏老师。尽管这时他已回华师大,我还是在某天晚上,直接打电话向他求教。魏老师十分详细地为我讲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典故,十分感激。我后来才知道这些知识都可上网查找。

李老师讲《报任安书》。他是用对司马迁的无限敬意、满怀深情地为我们解读这篇书信的。课堂上,他多次提到这篇文章曾经如何感动他,希望老同志们好好地读一读,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的精髓,从字里行间了解司马迁。过后,我遒照老师建议,认真地读了好几遍,感概良多。我想,自己虽然一介平民,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司马迁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也应该学到点什么,比如受得起委曲。

人生一世“不如意事七八九”,做错事、被冤枉、上当受骗、无助、无奈,凡此种种,在所难免,不要耿耿于怀,扰得自己不开心。权当这些都是人生阅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自学习古文之后,我个人在无形之中、在不知不觉、不经意间改变了某些不健康的消极性格,似乎整个人比以前轻松了许多,豁达了许多。具体是哪篇文章、哪句话、哪位主人公的影响倒说不准。

学习古文给我带来如此之多的精神慰藉和愉悦,我这个老学生怎么会离开古文欣赏班的课堂呢!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3880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