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散文精选

“荩园”的秋

记得我在中篇小说《征程》里有过描写荩园的细节,因为那是讲述济宁县城解放的故事,武工队夜袭被日军占领的戴庄医院和保护荩园的园林风貌以及德国教堂也是一段重要的篇章。不过那时的荩园在二战后德国教会势力还没有完全被削弱,保存的比较完整,布局紧凑、山石嶙峋、古木深深、路径盘桓,处处彰显着皇家园林的风范。

而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一幕幕有盛到衰、有荣及枯的闹剧,荩园自然逃脱不了蹉跎的命运。“文革”开始后,荩园受到动乱的严重冲击,又加之医院工程扩建,部分园林被损坏后建上了宿舍等生活设施,荩园的面积仅剩原址的四分之一。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厅堂亭台又被改建,园林景点改的面目全非,令人扼腕叹息。

时光如梭,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戴庄花园”也就是荩园的前身是著名山水画家戴鉴的私人别墅。到了康熙年间,兵部郎中李澍将其买下,更名为“荩园”。“荩”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成长于山野的一种普通小草,有自谦之意;二是忠心,表示对朝廷的满怀赤诚。李澍官场得意,富甲一方,不断进行营造完善,修池堆山,叠石筑亭,安台建榭,莳华秀木。曾有“尘世蓬赢”之雅称。再加上后人三代考中进士,凭借着从政所得的经济实力,继续扩建荩园。又以朱栏临风,积翠成香,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林木繁盛,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而声名远播。逐成为当时济宁的“园林之冠”,众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到荩园休闲游玩时,都以题诗作赋为荣。

后李澍家道败落,其后裔将园林卖给德国天主教会鲁南教区主教安治泰,开始在此修建教堂并开展传教活动,又聘请贵族出身的汉学家威廉.冯.汉斯为其绘画设计,把荩园面积扩大了四倍,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与欧式园林元素相互融合的大型园林建筑。到新中国成立后,德国传教士相继回国,中央卫生部委托山东省卫生厅在这里设置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康复医院”,后改名“戴庄精神病医院”。

如今的荩园,一个不太被人熟知的名字,一处几乎被人遗忘的园林。历经沧桑,染尽凡尘,洗去铅华,静静地寄寓于济宁城北的一隅。

荩园可以说命运多舛,但就现存的建筑规模看,依然掩饰不住昔日的华丽与辉煌。每当踏进携满三百多年春秋故事的月亮之门,那种凝重和沧桑会迎面扑来。“游目骋怀”的石匾篆书,苍劲不失古朴,淳厚不失逸气,让人感受到明末文学家夏大观当时游园的心境。

时值八月,秋意渐浓,此时的园林沐浴在湛蓝的天空下,日光从树叶的空隙中斑驳的撒在地面上。园内糠椴、银杏、流苏、青檀、古槐、桧柏、榔榆、黄连、菩提等古树名木五十余种,不少树龄已跨越了两个世纪,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繁茂葱茏、风骨犹存。

漫步园林,在虫鸟叽啾中更感觉一种幽静和空灵。看远处波光粼粼,那一定是荷塘的所在了。塘中有一亭一榭,三面有桥,可谓是榭亭相连、曲泓桥影。说实话塘中的荷这个时节是最美的,有许多在层叠透明的花瓣中泛着嫩黄色的小小莲蓬,向四周伸展着金丝般的细蕊。微风拂过,深绿色的荷叶轻轻摆动,摇曳出层层涟漪,有薄如蝉翼的花瓣徐徐飘落于水面,悄然无声,不曾惊得攀停在连枝上的蜻蜓。

我仰慕莲的高雅,透着粉紫,亭亭玉立,污泥陪衬了它的品格。它的娇美,它的芳馥,都无私绽放在了秋天。而当寒风呼啸、霜染秋林时,它没有喧哗,没有遗憾,只是静静地走完花开花落的一生。那些凋零的寂寞,那些黯然的惆怅,甚至连一丝蝉鸣聒噪都没有的时候,在深秋的残阳下,看着那些枯枝败荷,没有一字一句的依恋,却点点滴滴皆是缱绻。

荩园的秋景很多,就是喜欢这一塘荷,所以是经常来的。它就像我心里的一个音符,时常在梦里婉转。美国作家梅.萨蔡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的看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其实启迪性的东西到不一定有多少,只不过感觉在时光纵横的阡陌中,能遇到一处可心的所在,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仔细想来,每个人在一生的旅途中不是处处皆风景吗?何必来去匆匆?到不如放慢脚步,静下心态,为年华写词,与光阴说禅。携一缕花香染透的风,去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

评分:9.8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wjx/show/4465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