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一棵蒲公英

题记:一个人,一辈子,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略显短暂。一个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情,似乎不多见。一个人,一辈子为福利院老人喂饭送水、端屎端尿,似乎更不多见。谭维珍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一个人,很执拗的一个人。她说,老人体残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看着让人心疼,一辈子伺候老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在2018年的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闻讯枝江市仙女镇中心福利院职工谭维珍36年来,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植根于福利院,从事爱老助老的服务工作。

是一种怎样的魔力,驱使谭维珍对福利院工作如此痴迷?对福利院老人不离不弃?

人生的履历表上,仅此一行——福利院工作人员,亦或服务员,那是一种怎样的坚守啊!

我对谭维珍充满着好奇!

10月14日下午,我徜徉在广玉兰簇拥的林荫道上,密茂交错的枝叶,高高地伸向天空,掩映着一栋栋楼房和平房,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曲径通幽之感。

紫薇花近乎完全凋谢的花树,身材愈发娇小,却挺立在鱼塘边,随风招摇着鱼翔浅底的鱼群,时而俯身畅游,时而飞跃水面,甚至腾跃空中。原来啊,是院长李云海在扁舟上撒网捕鱼,惊动了正在玩耍的鱼儿。这网起来的鲜活鲫鱼、刁子鱼,就是谭维珍晚上要为老人们烹饪的一道美食。

穿过一片片常绿的、球形的大叶黄杨,美的享受不言而喻。一簇簇盛开的老来红(又名鸡冠花),点燃了庭院的火热激情,把温暖的关爱播撒到每个角落,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一兜兜白菜、一行行油亮的生菜、油麦菜、绿油生香的元须、偶尔露峥嵘的胡萝卜、白萝卜、红萝卜、秋茄子、秋海椒、绿色幕布般布满田间的重重叠叠的丝瓜藤蔓,间或作隔断景观,还有反季节黄瓜、五季豆等,一根根滴灌管、喷灌管,整整齐齐地布满在每一厢田里,素淡浓墨,返璞归真,构成了一幅唐代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田园诗画。

我停下匆匆的脚步,弯腰弯足,俯下身子,嗅闻刚刚滴灌后泥土散发的怡人味道,与茁壮生长的那菜、这菜散发出的清香混合,深呼吸、屏住气息,让这股弥漫在庭院中的清新味道停留在身体里,悠然自得。

谭维珍就在这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园里干活。

走近谭维珍,鬓角的几许白发被梳笼到耳根后,脸上岁月留痕,但骨子里的善良却是由内而外,灿烂的笑容却是由内而外。

不经意间,作协副主席、文学社副主席吕云洲发现了脚下一闪一闪的蒲公英,直立于田埂上,白白的、亮亮的、圆圆的绒绒毛毛,那么清新,那么可爱,吕主席一时灵感突发,脱口而出:《她是一棵蒲公英》,就作此篇文章名吧!

我看见了那棵蒲公英!一棵不惧炎热酷暑的蒲公英!一棵不畏严寒霜冻的蒲公英!她很满足自己坚持的位置,很珍爱脚下的土地。

黄灿灿的野菊花,陪伴左右。

家住仙女镇街道社区的谭维珍,1963年11月29日出生,1982年卫校毕业。家有五姊妹,她排行老二。

与我同年同月生,天注定的缘分,让我们瞬间拉近距离。

正值镇福利院招募工作人员。第一任院长黄继超考虑谭维珍与自己同村,家庭背景熟知,也是看着她长大成人的,正好卫校毕业面临就业,便招录至此。

那年她19岁,正是豆蔻年华。

该单位坐落在镇卫生院西侧。福利院开办之初,6名员工,30名老人,资金紧缺,条件艰苦,百废待兴。

谭维珍不辜负黄院长的信任,用自己所学,担任赤脚医生的职责,积极做好老人患病后的护理工作。如感冒、哮喘用药、轻微伤病更换纱布等等,同时兼职其它服务工作。

冬来暑往,谭维珍与年迈的老人们的感情与日俱增。她说:这些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来福利院养老,把我当女儿看待,我就要让老人安度余生,幸福无憾。

随着福利院建招待所后,她更加忙碌了。

她一边护理重病老人,浆洗老人衣服、床单被套,一边烧火做饭等。

1997年,福利院迁址仙女村辖区,扩大了规模,增添了更多生活设施,来寄养的老人也逐渐增多,但工作人员并未增加。谭维珍越发忙碌了。

2000年11月,原石岭村会计、村主任李云海调任仙女镇中心福利院任院长后,自立更生,垦荒种粮种菜,养猪养鱼,自给自足;种花种树,美化环境。

在扭亏为盈的同时,对工作人员实行轮岗制,炊事后勤、卫生服务、园田种植等,实行岗位轮换。谭维珍在伺候老人、做好三餐饭之余,还要下田劳作,而工资依然微薄。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各类危重病人逐渐增多,入住人员比建院初期翻倍,且病情复杂。

80岁以上高龄的20多人,90岁以上4人,占福利院总人数的40%。

有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有小时候患脑膜炎,放牛时被牛角抵脑,成天瘫痪在床的病人;有外出买药,跌倒在马路牙子上(路边占石),股骨折坏,不能站立,卧床不起的病人;有脑瘫无言语、手脚不能动的病人;有弱智患者,不能入厕,需全天候护理的病人;有先天性失明,不能自理的病人••••••

为老人送饭、送水、洗澡、洗衣服,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有的大小便失禁等,全天特护!

工作人员仅增加2名。民政、食药、卫生等职能部门的监管愈来愈严,老人及家属子女的要求愈来愈高,护理任务愈来愈重。

谭维珍每天早上4点20分起床,到食堂开始做早点,有包子、馒头、水饺、面条、稀饭,还炒两个菜。紧接着对老人进行晨检、清洗饭菜留样盒,留样。老人早餐后,收拾锅盆碗筷,便开始做中餐,中午12点30分午休,下午3点打卡,到园田做活儿,扒菜、择菜、洗菜,生火做饭做菜,老人晚餐,至6点结束。

常言道:“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现在时代不同了,女人除了绣花功夫,“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女人的田边也不能马虎。

打鱼糕、粉蒸肉、烧肉、剁鱼丸子、蒸榨等菜肴,亲手做,样样全,食堂全套程序完成。

为了让老人吃上放心菜,园田苗床管理,什么时候下什么种,种植什么蔬菜,都在院长的带领下,认真操作。

手上的血泡、厚茧和汗湿衣衫,换来了老人的食品安全。

俗话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

老人在患病期间,更是娇气。一会儿要吃饺子,一会儿要吃鸡蛋饭,一会儿要喝蛋花汤••••••

有的要蒸馒头,熬鱼汤,炖排骨••••••

有的要吃南瓜糊糊,有的要喝小米糊糊,有的要剁腌菜下饭••••••

俗话说:“想吃的是药!”只要老人想吃,谭维珍都是耐心做好,端至病榻前,就像在伺候自己的父母。

她懂得每个老人的心性。看到老人吃得开心,她感到这一辈子与老人分不开了!

今年9月的一个清晨,院长通知,3号特护王爷爷呼叫,请速到!

王爷爷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与刘妹妹一同伺候。从早上6点开始,清理污物、擦洗身体、浆洗衣裳。那次,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竟然受不了刺鼻的味道,顿时感到一阵旋晕,恶心呕吐,但很快就以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了心里因素。

一个初秋的夜半三更,88岁高龄的曹婆婆脑梗突发,得速送镇卫生院抢救。谭维珍一人特护5天,每天为曹婆婆清理呕吐物,擦洗身子,更换尿布,浆洗衣物。5个日日夜夜,吃住在曹婆婆身边,没有离开曹婆婆半步。

在谭维珍的悉心照顾下,出院后的曹婆婆,气色红润,心情舒爽,逢人便说,多亏了“干女儿”谭维珍,自己才又活过来了!

谭维珍伺候了一位失去自理能力的盲人王爷爷,70多岁,长期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她把老人当亲人,每天为他擦洗身子,在会阴部涂药,从不怠慢。老人于5年前安详离世。

更为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的8月,侯婆婆、关爷爷等,一连5个老人,先后因心脏病、哮喘病、肠胃病等发病,住进了镇卫生院。院长焦急万分,对谭维珍说:院里抽不出护理人员,只有辛苦你了。

谭维珍一连10天,成天马不停蹄,在5个病房打转。对腹泻、又吐又拉的病人抱进抱出;对有痰咳不出的病人,配合医生排痰;对瘫痪在床的病人,及时翻身,及时擦洗身子••••••

谭维珍就像一台铆足了劲的机器,连轴转,她没有歇息的时间和机会,她没有叫苦的意识和想法,她甚至没有抱怨的习惯。她感受到的是领导信任的目光,是老人期待的眼神,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一位女孩,是唇腭裂患者,被父母抛弃后,入住福利院,后来听说其母亲去世,父亲不知下落。她10多岁时,在宜昌做唇腭裂手术,全麻,身上全部是血。

谭维珍当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全程护理一个月,流食、擦洗、心理安抚等。现在,这女孩出落得非常漂亮,已经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每逢年节,这女孩会向妈妈谭维珍问好,并捎来慰问的礼物。

谭维珍50岁退休后,被福利院返聘回来。我问她,一辈子就没有想到换个岗位?

谭维珍说话总是快言快语:我在福利院工作至今,经历了5届院长的领导,送走了若干个老人,经历了生死别离,与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难舍难离。

夏天切辣椒,辣得手焦灼难忍,有人问道:你划得来吗?把大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到餐馆打工都比在这里工资高。

谭维珍付之一笑,“我习惯了!”

在食堂炸菜,滚烫的油溅到脸上、手上、身上,有时起泡了,过几天用针戳破后,挤出里面的毒水,几日便好。旁人说:介绍你到厂矿企业上班吧,薪水高,干点直把活儿。

谭维珍又是付之一笑,“我习惯了!”

在食堂工作,一整个冬天穿着塑料套鞋。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手脚冻裂,晚上在被子里遇热后,瘙痒难忍。亲戚说:去护理家庭老人吧,工资高,工作量小。

谭维珍还是付之一笑,“我习惯了!”

谭维珍的小妹在广州开公司,常常劝说她,来帮我一把吧,这里的人工难请。

谭维珍对妹妹婉言相拒,“我不想离开福利院,我习惯了伺候老人!”

儿媳再三劝说母亲,别再干了,您孙子都上小学了,回家吧!

谭维珍每年春节,都在福利院同老人们一起过大年。她对儿媳说:我回到自己的小家过年,那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们谁来伺候?还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们谁来伺候?

谭维珍面对儿媳,还是那句“我习惯了同老人们在一起!”

一向懂母亲的儿媳,只能由着她。

我问谭维珍:服务行业的工资都很低,你算过一笔账没有?你是卫校毕业,若是在医院担任护士,到一定时候评定相应技术职称,与工资挂钩,你的工资,兴许比现在要翻几倍呢!

谭维珍仍然付之一笑:我从来没有算过这笔账。只觉得老人需要我,领导满意,老人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宁静祥和的院内,李云海院长正在织鱼网,拟安装网坠,一部包括尼龙线、网顶绳、网针或网梳、网纲、网坠等材料,全长4米,鱼网下部刮口网衣底部周长12米,一圈480个眼的渔网即将大功告成。

仔细端详,我联想到了“上纳上线,纲举目张。”听吕主席介绍,以前是用麻线编织,麻线质地、结构粗放,要用猪血浸染,封闭麻线细胞组织,并吸干水分,且过几天要在太阳天晒晒,俗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借之形容工作、学习没有恒心,不能坚持。

谭维珍执着坚韧,心系老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已成习惯,从不缺席,从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谭维珍用一生的服务年限,用一世的默默奉献,用一辈子的爱心温情,诠释了“孝”的真谛,诠释了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真谛!

谭维珍,一棵普普通通的蒲公英,同无数个普普通通的蒲公英一道,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仙女镇中心福利院孝老爱亲的不朽篇章。

院长李云海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个人”,该院也一举成为省地市“福星工程”优秀福利院。

谭维珍,一棵富有顽强意志和生命力的蒲公英,依旧驻扎在润物无声的沃土中,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奉献她全部的温馨。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0640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