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情感美文

仝哥

十几年前,我从乡下调入县城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加之一段时间又无法食宿,生活显得很困顿。那期间,在我上下班必经的路口,总有一位补鞋修车的老人。这位补鞋老人和我可以说是忘年交了,他的名字中有一个仝字,我习惯上叫仝哥。那种村邻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辈分,反正我也理不清道不明,稀里糊涂的一叫就是四十余年。他是我乡村老家的邻居,也和我的父母是同龄人。老人补鞋的方式有些落伍,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补鞋工具,但他的手法娴熟,所作的活儿便宜实惠。每每和他闲聊时,我不愉悦的心情被他的渊博、清苦和豁达挤兑出了许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仝哥是村子里专职的“羊把式”之一。每逢暑假,我就成了他的“小羊倌”,每天早饭后就早早的到他家,围在左右听他给我讲故事,他边打羊毛线边不停地给我讲什么的《封神榜》、《水浒传》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等中的故事情节,讲到情节高潮时,手足舞蹈,嘴角唾沫星乱溅,连眼睛都在说话,故事中的那些英雄人物,在当时令人钦佩不已。

记得那时候,我在上小学期间,时常躲过家长偷吃旱烟,被老师发现后,给家长反映了我抽烟的陋习。父亲没有证据,仅仅是口头警告而已,父亲把这事也告诉了仝哥,仝哥应诺了。有一次,县文化馆组织各村村民到县城电影院看电影,我听到消息后,好像猴把蒜吃上了,坐卧不安。仝哥见状就明白了我的心思,笑了笑说:“我俩定一个规则,你若完成规则,明天我给你放假看电影,否则,你老老实实放羊,怎么样?”我急忙问:“啥规则?”仝哥接着说:“我卷一根旱烟棒,你若抽完你就去看电影,我的条件不苛刻吧!”我一听乐了,正中下怀,满口答应。熟料,一根烟抽完,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呕吐不止。那次,电影虽然看了,但抽烟的陋习也被他从此根治了。至此,我再也从未抽过烟。仝哥当初的笑细细回味有点“奸”,于今想起来,那种笑意也充满了善意。

在那个年头,村子里能提毛笔写字的人并不多。每逢年关,仝哥是村里最忙的一个人,白天放羊,晚上在煤油灯下为村邻们写对联,仝哥写对联时惯用的一句话就是:字若其人。每次都是一笔一划,工整规范,于今想起了他的毛笔字至今也能当字帖。这样的差事仝哥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他渊博的知识和那一笔字让我钦佩不已,对我以后的人生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期,实行联产责任后, 仝哥的牧羊生涯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他买了台补鞋的机子,每逢农闲时,他骑上自行车,走村串户去补鞋,挣点零花钱以补贴家中的日常开支。那时候,刚实行联产责任后,家家户户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谁家劳力多,谁家生活就相对好一些。仝哥全家八口人,六个孩子年龄尚小,均在上学,仅夫妻二人忙里忙外疲于奔命,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每逢雨雪天,仝哥家串门的人最多,他要么为村民们补鞋,要么打毛线。嘴一直不再消闲,必要时吼两嗓子秦腔,供人娱乐。他最喜欢唱《劈山救母》中刘彦昌哭得我两眼泪汪汪这段唱词,唱罢他静默好长时间,不知道他在思考什么,还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伤疤。那时候,我已就读中学,平时我们很少来往,除非节假日,在他闲时才能串门,听他讲那些演义故事。偶尔也打牌用纸条挂胡须,逗大家开心玩。考上大学和参加工作十数年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许多。听说仝哥为了孙子在县城中学上学,在城里租了房屋,一方面陪孙子读书,另一方面专门做补鞋的营生。

如今,仝哥苍老了许多,头发已花白,黑瘦的脸上镶满了皱纹,胡须尽管每天都在清理,但也不能掩饰岁月留下的沧桑。仝哥的性格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成天仍就嘻嘻哈哈的,好像与忧愁无缘,这点我打心里佩服。一天,我下班回家,坐在他的鞋摊旁和他闲聊,他边忙手中的活儿,边谈起当年让我抽烟的情景,我们俩大笑不止。他一边忙手中的活儿一边不停地咕哝,我想起他几年前的状况。妻子一场大病,花尽了所有积蓄,而且和亲朋好友能借的都张了口。妻子总算得救,如今还能做简单的家务活。这几年仝哥既要还债务,又要供养几个孙子上学,一日两餐,很是节俭。不知情的人见了,以为他是一个与忧愁无缘的乐观人,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他的苦衷,真是谁解其中味。

还有一次,仝哥的举动让我的脸有点发烫。我们闲聊时,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对这类事我已司空见惯,没作理会。而仝哥伸出干瘪黑瘦的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递了过去,那位老人鞠躬说了声谢谢便离开了。仝哥接着说:“人都有落难的时候,也许他真的很无助。如果我身体无大恙,仍能劳作,我愿意掌心向下,自食其力,不愿意掌心向上沿街乞讨。”我细品仝哥说的话,在他平淡朴素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他的做人原则。 仝哥又说:“如今我家的一切债务已还清,我一天挣两个算两个,苦不动了,待在家歇歇,领孙子上学,好歹我们老俩口每月都有低保,够花了。人吗,多少是个够。”听完仝哥的这段话,我敬重他的为人处事,也仰慕他与世无争的豁达,更羡慕他那种容易满足的心态。

俗话说:知足常乐。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像仝哥这样生活清贫,但又乐善好施和豁达的人并不多见。如今我时常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闷闷不乐,七十多岁的仝哥,仍掌心向下,自食其力,与仝哥相比,我倒显得逊色了许多。每每看到仝哥忙碌的身影,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逐渐地高大起来。于是,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压抑的心情顿时释怀了许多。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2078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