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拐杖

有一则西方寓言故事说,四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三条腿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答案就是,人。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在地上爬,成年后直立行走,到了老年,就要再加一条假腿,拐杖!人到老年,步履姗姗,自然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行动之敏捷,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枝拐杖,老年人又可以行动自如,神态潇然了。

别以为,那根看似不怎么地的一根拐杖,它的功效绝对不亚于慢慢失去韧劲,筋骨上的肌肉也显得松弛了的老寒腿来得可靠。任何物体支撑最为牢靠的结构就三角架,从力学的原理来说,这个简单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分散了重力或者质量的转移,也承受了重心的平衡与改变人或物体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撞力,摩擦力,侧翻偏离所不可预料的危险。以至于,拐杖慢慢地成了老年人的象征,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伴侣了。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如此看来,拐杖古已有之,不独为现代的新型产品。有古训,我们不必忌讳使用拐杖。五十知命而杖于家,逍遥自在,六十花甲杖于乡,远近皆知已经老了,可以到处游走不受限制,七十古稀之年杖于国,已然少见,拄着拐杖游历天下让人去羡慕着,到了八十,更了不得,可以杖于朝,国之珍宝,另眼相看。而如今,九十,过百岁的亦不少,按此例则可以杖之于官!杖之于官者,即见世间不平之事,可以学着佘太君的那根龙头杖威力大肆鞭挞,叩击那些不孝儿孙,贪官污吏,不过这样的权利似乎还未立法以正名,还是老实点,招来是非,讨一顿好打就不值了。

拐杖以木材为最好。古时的龙头拐杖,不是沉香就是希贵的黄花梨一类上等木材精工制成,那是代表着皇权,即是身份又有着价值地位的区别。我们普通的老人要想有一根属于自己的拐杖并不难,到山上去砍一树枝,去其枝叶,就曲成势,约稍过了人头之长,大小适宜即可。只且能够发挥着扶、拄、携、倚、拽、戳、打之功效,加上上手随意,舒适,或者竟可以把玩则更好。

拐杖往往和风雅结为连理之好,总难分得开来。自宋代文人始,就曾很是风靡一时的文人都喜欢或习惯于拄着拐杖,吟诗韵赋。而近代亦有不少文人骚客手拽着一根手杖出门。我的记忆中大画家齐白石就有一根最普通但又最实用的拐杖,像乡下人用来晒衣服的支架一般粗俗,高出他老人家半个头高,尤其到了八十高龄之后,形影不离左右直至西归。钟情于黄山之山势的奇伟陡峭,云天接壤的飘渺,广袤茂密的迎客松的山水大师刘海粟也有一根疙瘩不溜的木制拐杖,尽管他老人家每上黄山有八人大桥抬着,也不曾忘记要随身带在身边。退居台湾的老年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的拐杖有好几根,在他看来是要不同场合来适合不同的拐杖,而且情有独钟。不过,他说,拐杖不是用来扶植我的步行,也不用来打狗或戳人的,他出门带着且行且走,或拖或拽,或指点图画,或依靠下颚四处张望,因为,他的身体一向康健,拐杖只是一个外形的点缀,也是寂寞人生的伴侣和亲人。

北洋时期的黎元洪元帅的拐杖,那是他的手指的衍生,更好比一支枪,穿着俨然的军旅服饰,威武肃穆,不可一世。也许,在他却是很难窥探出其中的奥妙与三味来的,他的风格注定了不能与风相互雅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有一根方规正矩的拐杖,据说是在日本避难时期由国际友人赠送。接管权杖的蒋介石的拐杖很名贵,油漆黑亮,杖及其胸。“生不离川,死不离湾”与水结缘而败与润泽水源的毛老爷子这个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却硬是“手不离杖”,乃至于“至死不渝”。曾见过有一张在四川的照片,蒋公双手巴耷在拐杖上,神情幽暗,深沉的凝望北国风光之无限,喟然磋叹。

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有一支合用的拐杖,或树杈,或油漆华彩的工艺品,或雕龙画凤玲珑小巧,也有底下包着叩地铮铮有声的铁皮,塑料制成的也可以,不拒形式,实用就行。而当下山景旅游区域,到处可见“人手一杖”的景观,爬山,下坡都用得着,依靠休息更好,最不济的是看见一位油光白面的靓少,头戴西部牛仔式的毡帽,身穿西服,黑亮崇光的皮鞋,手拖一根黑漆贼亮的拐杖,耀武扬威的显摆,不好看,也就要不得。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13277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