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孔融让梨”的底蕴何在

《在美国讲“孔融让梨”》一文的作者说,他曾应邀到美国做客期间,当地学校的孩子们讲了一堂精彩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原以为这些孩子被年仅四岁的孔融的特别举动所感动,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居然质疑起“孔融让梨”的动机。有孩子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孔融的哥哥弟弟也有让梨的可能,只是孔融强抓先机,捷足先登,致使哥哥弟弟失去了让梨的机会,因而,在父亲的眼里造成了只有孔融会让梨的错觉。因此,他得出了不值得学习“孔融让梨”精神的结论。

对此,作为亲历者的作者,并没有作相应的纠正,倒是对美国孩子敢于质疑的精神比较推崇。

读过此文后,我觉得,“孔融让梨”的精神底蕴绝对不在抓不抓机遇这个层面,而在于道德文化的修养水平。

假如,真是孔融抢先让梨,那就是越俎代庖了,根本不值一提。恰恰相反的是,这个故事经历千百年历史的洗涤,被流传至今,而且家喻户晓,说明故事本身具有丰富的、感人的内涵。

事实上,孔融让梨的背景是,兄弟姐妹们面对邻居送来的一盘黄灿灿的梨,觉得好看又好吃,便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在七个姐妹中,孔融排行老六。虽然年龄小,但孔融很懂事,只有他站在一旁没上去抢。父亲见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生气。他让孩子们把梨子全放回盘里,然后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是挑了两个大的,分别给了父亲、母亲,然后又把大的、好的梨子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只给自己留下了最小的一个。父亲在一旁看着,感到很奇怪,便问孔融:“你为什么挑最小的一个留给自己呢?”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所以我就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对小孔融的做法很满意,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夸奖他说:“孔融虽然年纪小,却懂得谦恭礼让。你们应该好好向他学习,做懂礼貌的孩子啊。”哥哥、姐姐拿着分到的梨,惭愧地低下了头。

孔融长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为人宽厚仁德,广交朋友,善待有学问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教育孩子学习“孔融让梨”,关键在精神滋养,而不是探讨谁先让谁先不让的问题。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的道理,不仅仅是出于礼仪,更重要的是他对道德文化的领悟达到了自觉地实践良好道德行为的层面,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的闪烁。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光芒四射的核心因素,完全在于道德文化的浓厚积淀。

尊老爱幼作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传递不息,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人生信念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符号,激励和熏陶着人们不断调整人生信仰,向着大同社会前进。古往今来,尊老爱幼已成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一谈及学习“孔融让梨”的话题,应当牢牢把握尊老爱幼这一道德思想底线。要知道,孔融在四岁的时候,表现出令人折服的行为举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然。

也许,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看待同样的问题时,有可能出现思维错觉,导致这样那样的价值评判,在所难免。

然而,在我们这个崇尚尊老爱幼道德文化的国度里,“孔融让梨”是可望可及的、永恒的经典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养育之恩。

“孔融让梨”仿佛一座熊熊燃烧的灯塔,照耀着人生前进的路。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23389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