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散文精选

斫柴几许送青山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山与柴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了千年。

向头顶的上方仰望,青山依旧。而那山,始终被掩藏在氤氲的雾气里。苍老的面容,嶙峋的身体,写满惆怅与迷惘。更多的还是沉默,犹似孤独笼罩着,因为无人向它索取了。它真的老了,便被遗忘在不停拍打青山、远去的溪流潺潺中,呻吟无助后妥协,我们也终于,无法再听清它心头的呐喊。

因为,它深深地明白——斫柴的岁月回不去了。

“柴”,烧火用的草木,在烈火中焚烧自己,实现暮年最后的心愿。

低头一瞥,墙角的干柴也是所剩无几,只有满地残渣碎屑填满老屋不平的凹陷处,象征似的证明岁月里它们流浪过的痕迹。只是,原本属于它们落脚的地方又空荡了,些许冷清,寂寞,在空气中弥漫。还残留天边的,是几片依稀可见的淡淡炊烟,从房瓦的烟囱里一涌而出,混杂着饭菜的余香,断断续续地飘向云霄,仿若最后诉说它们各自的经历。短暂瞬间,不知勾起了多少有关乡村的往事。而到底,用柴生火的人少了。

远处几座山峦,错落重叠,耸立于这些分散的村落之上,山脚,几条羊肠小道连通村里人与山林的微妙往来关系,却也是杂草丛生,不免人烟稀少,砍柴的人不见了踪迹。

斫柴、挡沙、采石……记忆中,青山馈赠的远不止这些,倒也想不起来何时竟忘了它的模样?童稚的我们,在山涧流水处尽情嬉笑玩耍,一同在山林深处寻找植物与果实,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成年的我们,被世俗干扰内心生出浮躁,而青山,饱经风霜却依旧精神矍铄,于是,我们懂得了内心宁静。试想,这就是山的警告劝诫,耳濡目染的教导。

低矮的平房,错杂的田地,还有灶台前传来一屋子呛鼻的浓烟……发亮的火苗,四处飘散的柴火火星儿。它们正以燃烧的姿态爆发,炭火残留过后的黝黑好像正在传达着某种即将退场的哀伤。

而如今,村里已不是当年模样,满是破旧的印象。

公路修通后,白如玉的水泥路接到了每家每户,村民也习惯用天然气去替代燃烧枯枝败叶,对于砍柴这个概念更模糊了。人们在适应新生活的同时,多少不愿提及那些陈年旧事,更别说上山斫柴,大概也是真的忘了。

时过境迁,仿佛树木生长一身,不再有多余的用途。尽管房前屋后干柴摆放的错落有致,经得起暴雨洗刷或是艳阳曝晒的柴木,被抛弃在岁月的尘烟中,任置之不理。当然,这一切的改变本就是自然,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更青睐干净、一尘不染的燃气。只有习惯勤俭的几户人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看似古老的生活方式。而我嗟叹,新面貌改变的背后,多了一种不约而同的设计感,少了几分尘世的烟火味。

蓝色的火苗微弱,发出一声声叹息,加进些干柴,便有不停的霹雳声响,火光吞噬,沦为灰烬,最终顺着烟囱,向苍穹之上送去几抹即将消逝的问候。

从青山被遗忘的那刻,人们大概忘了,生命长河里的艰苦岁月和过去的记忆。

小屋墙角的老灶,被火苗无情炙烤后尚在温存的干柴残骸,还在冒着浓烟。

过去和未来的断点,连接着青山与干柴的古老记忆。

评分:8.8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wjx/show/14617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