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后来的我们》影评

4月22号“刘若英见面会”空降长沙理工大学,刘若英和她的团队是来宣传自己第一部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为了能去这场见面会我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抢的票。到了现场后惊喜地发现还会点播《后来的我们》这部将要上映的电影,而且我们是全国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

《后来》这首歌可以说是许多80后、90后的青春年少时的回忆,至今仍旧时时响起,陪伴着我们走过了那些年或许坚强或许溃败或许悔恨的青涩年代。如今我们长大了,甚至很大一部分的当时的《后来》歌迷已经结婚生子,都不再存着青涩的念想,也不再持着天真的眼神看向世界,《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后来的我们》。

客观来讲,电影剧情难免俗套,但贵在设计与剪辑精巧,每次画面的切换都让人看起来很自然,而且大多画面的转换都有色泽和光影的变化,每次的变幻都是配合着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转变而变化。彩色和黑白,过去和现在,回忆和现实,界限分明,撕人心肺。

至于演员演技的话,周冬雨表现一般,因为她演的一直是这一类型的角色,大大咧咧但其实内心细腻敏感,没有什么突破,她的表演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她一直演的都是她自己。井柏然的话,应该算是超常发挥,把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和后来成熟成长后与小晓重逢时的沉郁难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情绪或者动作细节的尺度都拿捏得很到位。

如果谈整部电影中的亮点,那就是见清的爸爸的戏份,从中可见剧情和台词的功力。当见清和小晓分手后,见清爸爸去车站接见清,见清爸爸握住了见清新女友的手,说着:“小晓,回来啦。”快剧终的时候小晓收到了见清爸爸的来信和他细心准备的粘豆包,信中有一句话:“缘分这个东西,不负对方就好,要想不负此生,很难。”这是见清爸爸一个过来人对年轻一辈最深切的忠告,他一直把小晓当作家人一样,无关她是不是见清的女朋友。

小晓和见清最后没有在一起的原因,有很多人认为是小晓比见清成熟,见清总是幼稚地护着自己所谓的自尊心,心情不好也会对小晓实行冷暴力,而小晓,一直在等见清长大。我原先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看到最后,联想到自己与现实,发现其实无关谁成熟谁幼稚,他们的结局不过是现实使然,在爱情里,大多时候存在着的不是遥远的梦,而是近在咫尺的柴米油盐、生活龃龉。这多么像现实中我们自身的爱情所面对的一切,所以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与观众之间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曾经的小晓,活泼灵动,她渴望在北京能有套房子,能在这个大城市里扎根,能通过嫁一个本地人或者有能力的人来实现她的梦想,可以说是十足的拜金,十足的现实。但当她决定跟见清在一起时,她选择了放弃她原来的执念,她甘于和见清两个人一起住在窄小阴暗的出租屋里做着有关未来的梦。这时的她真的是把最好的年纪和心意都给了见清,但是现实的冷静把见清越推越远,渐渐地,小晓失去了那个能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

曾经的见清,年少轻狂,大学毕业自己创业,卖碟也好,送外卖也罢,始终不曾放弃的是开发自己的游戏,完成自己的创意。虽然穷困也坚守爱情,坚信未来会更好,为了给所爱的人想要的一切在残酷现实的北京打拼。现实是很物质的,最后生活把见清也变得物质了,金钱和房子变成了他想要的一切,他自以为是地以为这也是小晓想要的全部,他历经千辛万苦把那些数字牢牢地攥在手里,却在千辛万苦中弄丢了小晓,也丢了曾经那份最真挚恶爱情。“我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了,可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是啊,多年前,看见清,看到的是一眼的清澈如水。

那年大年夜,见清和爸爸因为要不要搬去北京而吵架后,见清送小晓回去,在那个雪地里,路灯下,小晓对见清说:“你根本不懂我想要什么。”

是啊,他们经历沧桑,谁知变化已生,沧海桑田,往事不复。

就像那一段最真实、最戳心的台词。

“见清:如果当时你没离开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小晓:当时如果你和我一起走,那么我会和你结婚。

见清:如果……

小晓:可是没有如果。

见清: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只是没有了我们。”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5179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